教育科研
联系我们
欢迎您来到吉林省第二实验远洋学校
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
我们将尽快回复您!

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
永顺路388号
sesyyyxb@163.com
0431-89287309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教育科研 > 科研论文科研论文
不离不弃,努力前行 —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许立娟
作者: 发布于:2016/4/11 14:41:50 点击量:

    从教十几年来从专业提升上,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上都给了我很多思考,如果说刚毕业的几年自己是激情四射的,血气方刚的,那么很多举动都是出自自己单方面的思考,近几年孩子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他们学业的进步与完善,更多的是他们内心渴望成功与现实骨感的矛盾,作为政治教师,形成了这样的敏感性,他们的一点点不经意的举动会被老师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,随着阅历的增加,眼界的开阔,学生们变了:变得希望获得更多的赞美,变得不再完全听命于我们,变得让我们有时无法忍受。在这里想和所有的同仁分享我与学生的故事,虽然很平常,但我想以此来鞭策自己提醒自己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,做她有力的助推手,能让他们在迷茫时想到有希望,在企图放弃时想想这样做的后果,教育不是把所有人都培养成才,如果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,能为自己的行为充分担当起责任,谁能说他们不是成功的呢?

  2014年接手大三的毕业班,任三个班级的政治教师,由此结识了小M,如果说每个班级都有令老师头疼的孩子,那么她绝对不是这种类型,相反,她展现给老师的印象是文文静静,很听话的孩子,成绩虽称不上好,但中等水平一定可以站得住,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引起我的注意呢?原来,小M体质虚弱,上了毕业班,在高强度的压力下,她有些吃不住了,一开始只是偶尔请假。后来发展到每周只来2-3天,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家里,会找各种借口不来上学。为此,班主任经常做工作,父母也很苦恼。后来在和她的妈妈长谈之后,我对她的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:

一.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,家里只有她和妈妈两个人。

二.她的妈妈为她包揽了所有的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,如穿衣服这样的小事,作为一个初三的学生仍然是她妈妈来帮他完成的

三.进入青春期,内心起了很大变化,开始关注男孩,会有为什么没有男生来追我这样的困惑

四.常常内心有落差,七八年级时班级的廊板报她是主力,现在没有她用武之地了你,觉得一无是处,无处伸展。

五.长期缺课,学业的落后让她对上学反感,产生厌学情绪。

六.与父母关系紧张,经常对妈妈的话置若罔闻,不理解父母。

  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,她的妈妈对她可以说是百依百顺,满足她的所有要求,但孩子对此却并不理解,认为这是做家长的应该做的,当她的妈妈对她苦口婆心时,换来的是她的大声顶撞或是闭门不出;孩子对父母漠然的态度我很痛心。也无法理解。但我知道,他们共同生活的家庭,和他们共同培植的教育之花出现了问题。为此我和她的妈妈进行了这样的探讨。

1.适当放手,让孩子体验她该有的角色

  妈妈告诉我,从小到大,她对小M是照顾的无微不至,冬天怕孩子冷,早起她用吹风机把衣服吹热,给孩子穿上,为了让孩子早上多睡会觉,让孩子早上不起太早,孩子吃饭时,她在饭桌下给她穿鞋,家里离班车站点只有3分钟路程,妈妈每天都开车送她去,只为了不让她累着!真是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哪,我一方面对她很同情,一方面也很唏嘘她对孩子的付出。如果我们付出了这么多,孩子却不领情,那一定是沟通出现了问题,我想告诉她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陪同,但需要适当的放手,孩子大了,她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有担当,有责任,什么都为她包办,她自然而然的觉得这是你应该做的,她不会觉得这是家长付出的辛劳,反而觉得理所当然!所以,放手让孩子去做,即使错了,也可以有改正的机会,在这过程中她会收获很多,会懂得责任与担当到底意味着什么。不只是小M的妈妈,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竭尽所能、倾其所有以致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,从而养成孩子骄横无理、自私自利的心态。他们无力承受外界的风吹雨打,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和庇护,尽善尽美于包办代替,而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,恰恰形成了孩子自立能力差,自我服务能力弱。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,家长应既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与帮助,又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,认清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逐渐萌生、滋长的独立意识,并作好适度的呵护、培养的工作,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难题,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与独立思考的能力,让孩子学会接受失败,承受失败。这样为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保有良好的进退余地的同时,又不失父母的慈爱与关怀。

2.严格要求 双管齐下   

  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。小M就是典型的家长无条件付出与满足,对孩子比较娇惯,不提要求,怕给孩子压力,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,向孩子提出理性的限制和要求,同时还要持有宽容的态度,以合理、温和、慈爱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言行;既不会伤害孩子自尊,又有利于孩子的成长。孩子父亲的孩子成长的路上缺失了必要的关心和教育,很多数据显示,孩子在有父母陪同的环境下成长,无论学习还是心智都是健康的。父母双管齐下才能见效,父亲应该每月抽出时间来陪孩子,用父亲的刚毅和果敢来影响孩子。这种影响不是说教的,而是行动的潜移默化。孩子的很多行为是从观察模仿开始的,而家长就是孩子首先学习模仿的榜样,尤其是年幼的孩子,父母的影响力尤其明显。我想小M就是缺少了这样榜样的教育与示范。

3.鼓励表扬,建立自信

  启示小M在七八年级时还是很自信的,只是上了毕业班突然找不到角色感,变得不自信,其实孩子都是需要被肯定的,每个孩子从第一天开始与老师的接触中,就非常希望自己最细微的言行、最无意的举动会被教师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,并给予他们最高的肯定;我想这是我能为她做的,我从课堂抓起,从每个提问开始,从每张试卷开始,抓住一切表扬的机会来肯定她的能力,如有缺课,在她来的第一时间我会利用自习课给她耐心指导,带她复习。同时我们也会展开心理谈话,涉及家庭与生活。我会小心翼翼的提及妈妈的感受与付出,令我意外的是,她其实是知道妈妈的好的,只是有时故意和她对着唱反调,她也有自己的愿望,但现实又让她一次次失望,她的价值观在慢慢受到冲击。所以,在教育的过程中,我们有必要要孩子们知道,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,是一个经历磨难和失误,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。每当我们充满信心采取行动时,我们其实永远无法预见会有什么样的结果,或成功,或失败,不论最终成功与否,尝试都是可贵的。在一次次的谈话中,我们变得越来越熟,越来越信任彼此,她渐渐的不再那么抵触学习,我让她主动问老师问题,积极回答问题,成绩也会稳定提升,自信的建立是漫长的过程,它是深入心灵的教育,更依托孩子自身的接受与认可,其实自信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力量,久而久之它会变成一种实在的行动。

4.每日督促,坚持不懈

   有一段时间,小M的妈妈很头疼一件事,就是她早上不起床,所以班车她总是赶不上,到校时经常就迟到,有时为了赶时间,连早饭都吃不上,为此,她的妈妈很担忧,我想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,不听家长的,但却听老师的,所以我做了个决定,每天早上6:00准时叫她起床,所以中考前的两个月,我和她约定,每天按时起床,如果你起不来,我就每天电话叫醒你,一开始,我会请她听电话,到后来,只要电话响了三声,她可以不接,因为知道是我打来的,她也就起来了!如此坚持,她最终的中考取得了让她自己很满意的成绩,成绩发表的那天,她第一时间给我打来电话:许老师,我所有的学科中,只有政治是满分,总分我也认为可以了,我尽力了,我很欣慰,更为她高兴,那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,我祝福她,元旦那天,收到她的短信,内容是:“许老师,新年快乐,离开省二,离开你们已经半年了,但很多记忆很多情感是无法被代替的,很感谢当时您对我的帮助,也感谢您每天的叫醒服务,很怀念下课时你带我背题时的身影,旧时光都是好时光,我希望能成为您的骄傲!”那一刻,我为自己是一个老师而骄傲,我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,我为能一生和孩子们打交道而骄傲,是教师的职业带给我思考与沉淀。

一点体会:

  1)关爱永比批评有效,懂爱的孩子才懂得感恩,有爱的孩子才有责任感。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管束人,而是发展人;不是严厉批评,而是潜移默化;不是灌输知识,而是教会方法;不是模仿别人的成功,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。

  2)不放弃任何挽救的机会。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,你的一举手一投足,一个眼神,一句话都会让他们产生不同的想法,曾经在一节课后,有个男孩问我:老师,以后上课是不是就提问好学生,对成绩不好的孩子就不提问了,说实话,我很震惊,我没想到他会问我这样的问题,也许是我不经意的提问触动了他,我告诉他不是的,也许这节课老师没有提问你,但下节课一定会叫你的,他听后,开心的跑开了,回到办公室我考虑良久,我从未想过这样的场景,但孩子们的想法与看问题的视角是不一样的,所以保护他们的心灵与自尊是多么的重要,也许就因为一个提问让他们失去了学科的信心与兴趣,这多么可怕,所以,一直到中考,我坚持全班提问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。

3)家长的角度看孩子,如何做是爱,是给予,准确的交流与沟通,孩子的成功始于父母,做父母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、无师自通的事,教育孩子先从教育自己开始,不合格的父母永远无法教育出合格的孩子。爱不是掠夺,爱不是没有原则,爱是告诉他什么是对错,爱是告诉他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!爱是承担与责任!

4)以平等之心待人,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不同于成人,如果我们只以成绩来判断孩子的好与坏,那对孩子是不公平的,摒弃那种以单一的分数划分学生层次的传统观念,以一颗平常心、平等心对待学生,并能充满人性光辉的给予品行有缺点、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以最大的关注和爱护。这就意味着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,教师的爱要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、用爱与美对学生进行感化与陶冶。相信平等的信念,公平对待学生,会让其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,我们会收获更多教育的美好!

5)与学生真诚相处,要爱他们,尊重他们,信任他们,相信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样能够学好。不避讳自己的错误,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,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“闪光点”,把握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。

  人本主义学家马斯络认为: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,既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崇拜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成就感”。 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,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。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,它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的愿望”因此,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,要坚持表扬为主,多鼓励,少批评的手段,保护后进生的“面子”促进其在自省中明理。 

  我有时问自己什么样的老师算是好老师,我的内心给出了很多种不同的回答。但我感触最深的是“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。” 离开了爱,一切教育无从谈起。停留在表面的敬与爱,教育的效果也只能是短暂的,不持续的,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,如果真有速成的模式,那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的悲哀,我不能像个教育家那样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,我也没有年轻教师身上那种真比欢呼就能全班沸腾的魅力,那我有什么,我告诉自己,我有的是我自己细水长流的温润浸渍,我能做什么呢?唯有多观察,让学生未必事事欣赏,却愿意和我风雨同舟。我想是我教师生涯最大的乐趣!


评论加载中...
内容:
评论者: 验证码:
  

下载附件:不离不弃,努力前行 —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许立娟